【广东流产后放生】「为儿子放生鱼该怎么做」「福建适合放生的地点」提供放生、全国代放生服务安徽放生泥鳅功德,安徽不养的兔子怎么放生呢,安徽小鸭子能放生吗【安徽放生泥鳅功德】「小鸭子能放生吗」「安徽今天哪里放生鱼」提供放生、全国代放生服务淄博记忆乡村-桓台县鱼龙湾庄中国各地放生组织桓台县:鱼龙湾庄

放生一只小龙虾违法吗

2022年农历八月放生吉日查询

鱼龙湾庄是桓台县第一大自然村落,现有人口16479人、居民4937户,分为鱼一村、鱼二村、鱼三村、鱼四村4个行政村。坐落于起凤镇的中心区域,距县城约12公里。村庄东临起凤镇人民政府驻地且与夏庄搭界,西临华沟村,南与安徽镇宋家庄接壤,北侧隔马踏湖区及南预备河、小清河与博兴县一溜边河涯的几个村庄相望。过年可以放生吗安徽放生鱼的地点起凤桥庄大桥南侧的乌河西岸,曾有一条西向奔涌的支流。乡人名之为小河。说起来,乌河在今起凤镇境内所有的支流,几乎全被唤做漏或口子。唯有此条支流能够得获小河之名,皆因其本是乌河最大的支流。而在传统中,更有“八里路的倒流水”之称。这小河潺潺西流,于行程刚刚逾半之际又扭头向北冲撞了一箭之地,随即又顺势荡出一个被乡人喻称为辘轳把的“S”状河道,然后重归西路,最后倾身扎入千年古潭鱼龙湾。

这个月什么时候放生好

安徽放生鱼哪里买鱼龙湾处于现鱼龙湾庄中心偏西位置。传说,南北朝时称鱼津,元、明时称鱼龙湾。此地立村建庄后,乡人于惯常间称之为鱼龙。

生日那天放生的时候有讲究吗

安徽适合放生什么鱼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新城县志载:“鱼龙湾,在锦秋湖中,水漩涡不定,传是龙窟。天将雨,往往见龙挂,雨罢还归于此。”此即述说,这鱼龙湾在久远的传闻中便是龙居之所。水深莫测,且涡旋似石磨飞转。雷雨之时,几见鳞甲森然的蛟龙跃挂于水面之上,行呼云播雨之功;待到返归湾内之时,伴有霹雳电火、水浪啸呼。放生虾是求什么据相关资料载,汉朝时的鱼龙湾,东西最阔处150米,南北长350米,状如葫芦。晴好天气,日照风轻,波光粼粼,清风拂柳,紫烟万状。风雨交加时,水深浪急,烟波浩渺,有汇纳泰岱五派沧浪、吞吐平州二湖烟雨的气势和晨烟暮雨的自然景观。旧时,鱼龙湾乡贤巩允澍曾有佳诗联句作此描述:“纳泰岱五派沧浪,朝气连空翠;吐平洲二湖烟雨,暮云拂洞寒。”民间还传说,鱼龙湾内深潜“仙鱼洞庭”。“仙鱼洞庭”沿旧鱼龙大街北侧直走龙眼北井(俗称北井,废于清末民初),再折而南至大街南沿的龙角槐(俗称老槐树)底下与龙眼南井(废于民国三十二年)一脉相通,长约200米。人说,从井口撒入稻谷,随之于龙窟飘起糠皮。此素常间,成群结队的金鳞鲤鱼显现于水面,时而列阵翔游,时而拱波戏水。大如扁扉的鲤鱼出洞,时而浮波戏水,时而浅底觅食,时而与游童戏斗,从不伤人。人皆视为祥瑞,有“龙脉鱼丽”之称。清末廪生宋瑞图曾作仙鱼洞庭绝句:“苍龙卧深泓,仙鱼居洞庭。寒暑皆如春,海底水晶宫。”据分析考证,“仙鱼洞庭”所在,是一条地下沙沟(砂姜)带,为习食砂姜的鲤鱼年深日久掏食而成。更积数代趣闻轶事之传,“神鱼”之说蜚声远近,其中流传最久、最广的“神鱼”故事有化老叟“龙槐月下听舆”“桥下雪夜送暖”。因之,历代的湖区渔人,决不在这龙窟附近垂钓、撒网、摸鱼,甚至于距此数里地之遥,只要猎得半尺以上身量的鲤鱼,就赶紧放还水中,以求心神安详。再有传说,后来因特旱,“神鱼”化做道人云游四方。1988年,鱼龙总支顺遂民众之愿,在老鱼龙湾旧址南侧(鱼龙大桥北侧)重建仙鱼洞庭景观标志台基。其上盘池内的鲤鱼盘踞基座上,并立塑身高1.9米的仙鱼道人。身披道袍。扶持拐杖,念禅守心,一派慈祥道貌。盘池底下是洞庭,洞口朝北,上书“鱼龙窟”。水小时可半露,水大时会隐至水下,森严袭人。洞庭上方雕刻“仙鱼洞庭”四个大字,烁光耀目。村落原唯一能够东西贯通的道路,传统中称后街,长不足1里,宽不过5米。路面或成斜坡,或成跌谷。部分路段,两边房屋地基高,中间路面低,因此通常是晴天飞扬尘土,雨日水坑泥泞。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鱼龙党总支决定,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村落交通不畅、村居散乱的历史遗留之困和民生之苦,组织发动所属4个行政村,排除一切干扰和压力,实施村庄主要道路规划,将此路拓宽取直,形成西起苇箔场、东至宫夏路、长2.5千米、宽17米的路面,使鱼龙湾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使传统的渔村开始焕发出繁华闹市的气息。1978年,又顺应民愿,在此路穿越龙窟之处改建了单拱跨度28米、高度4米、全长36米、宽10米、负载50吨的鱼龙湾大桥。此桥是鱼龙湾民众理念中的卧龙桥,不仅具有桓台县北部村庄内第一桥的规模,而且显现着“水从鱼龙湾中过,人在卧龙背上行”的文化意蕴。路畅通,桥平阔,一条巨龙真正展示出了飞扬之气势。该路现柏油罩面,宽阔平坦,既是荆夏公路的鱼龙路段,又为村庄内人气指数最旺、商业气息最浓的中心大街。八里倒流水八里倒流水河并非一条天然形成的河流,而是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人工开凿的运河。后屡经疏浚,至乾隆四十八年(1783),宽达1.8丈,流域面积40平方公里。早年,为了从乌河开凿漏口,引进活水,可谓历经艰难,费尽心血。鱼龙湾庄的先人们在求得新城三任知县的支持后,开挖时需经过邻村的地界,由此引发多年的纠纷、争讼,还曾一度断绝亲戚关系。至今还在民众中流传着“十三年断姻”之说。乌河水注入鱼龙湾,就给鱼龙湾带来了勃勃生机。河水从乌河一路向西,北贯马踏湖,南接锦秋湖。安徽上,沿小清河逆流至安徽,再从安徽运回煤炭、石料、酒糟、大粪干等。或者经乌河至寿光,再从羊角沟运回食盐、虾酱、咸鱼等海产品。芦苇则大多运往广饶,返航运回大王桥的辣椒和延家集的土卷烟。此河水质特好,沿岸的人们都用来泡茶、做饭、出豆腐、酿酒等。人们平时口渴时,就来到河边,用手拂去河面上的杂草和树叶,嘴对着河面猛喝一气。清澈甘甘洌的河水直沁心脾。该河于20世纪60年代前常年流水。平水期,水深0.8至1.2米,流量5立方米/秒;丰水期,水深2.5至3米,最大流量25至35立方米/秒。20世纪70年代成季节河。美好的记忆止于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工业的发展,上游企业过度用水,致使乌河断流,小河枯竭,成为存续美好记忆的河身故道。鱼龙湾早市鱼龙湾早市是马踏湖区最具传统和较大规模的早市之一,就处在村庄中心大街的核心位置(最早在郭鲁桥以北、鱼龙湾老街东首、关帝庙旁边的漫滩上)。鱼龙湾早市,传说形成于乾隆初年;起始以交易鲜鱼活虾等水产品为主,兼有湖区特产如白莲藕、荷花、莲蓬、茭白、蒲菜等时鲜特色菜蔬,还有野鸭、大雁之类的禽鸟。而后又增添了野生于湖洼之地的泽兰(俗称地环子或地笋)、薄荷等新鲜中药材。后因藕商渐多,鱼贩云集,县衙便于此设立藕栈(乡人俗称秤屋)两处,选专人掌秤课税;为优惠外地商贩,允许使用加五大秤(特制的21两秤)。早市逐渐兴隆,致使鱼龙湾工商业兴起。咸丰十年(1860),益盛永食品店开业,生产、销售酱油、香油、麻汁、醋及各类糕点,后兼营杂货,多年兴盛不衰;同治八年(1869),鸭商巩允浩等人远聘南湖师傅,首创缸暖孵化房孵化雏鸭;光绪十五年(1889),同顺和、德丰和银号及益昌和估衣铺先后开业;光绪二十八年(1902),郭昌益饭店开业。正如民谣所称:“金起凤桥,银夏庄,赶不上鱼龙湾一后晌。”在本地方言中,“后晌”即指夜晚的意思。此句俗谣,本是形容地处马踏湖畔的这几个村庄物产丰硕、殷实富足的起凤桥和夏庄等村落虽然以富足闻名,但比不过鱼龙湾人在湖中忙活一晚上的收入实惠。传统中,鱼龙湾民众大多沿河渚湖岸而居,房前屋后水湾错落,一脉脉水源积流在宅院旁圈来绕去,实可称之为水乡泽国。有道是,“家临河沿和湖湾,不愁吃来不愁穿”。鱼龙湾人在房前屋后的湾沟河汊中,趁夜色布下“迷魂阵”“地笼”“鱼筌”“大箔圈子”“灯诱光照”等捕鱼器具,在每天黎明前便收获颇丰;莲藕及各类蔬菜,也刚刚掐鲜出湖,瞧上去水灵时鲜、青枝绿叶。不过,鱼虾闭了气就会贬值,莲藕及各类蔬菜不够鲜亮了也自然就失减了卖相,须及早出手,不宜久存,所以不等天光大亮,就会争相上市。于是便形成了早市,久而久之便成为湖乡规模颇大、人气极旺的莲藕、鱼虾、青皮鸭蛋等湖产的集散码头。
夜色之中,掌灯之时,簇簇渔火灯笼之间,湖民和商贩就或驾船或走陆路悄然到市,上百只藕船渔舟陆续停靠岸边,成溜的商贩车辆排列路旁,鳞次的店铺门洞大开。天刚破晓,码头上下人头攒动,街道之上车水马龙,提筐挎篮的、推车挑担的熙熙攘攘,中介秤官的裁码声清脆悦耳,交易便很快进入高潮。单说买卖物品中的鲜活湖产、肉食蔬菜,只要正宗无诈,价格又不贵得裂调走卯,就绝对会销售个一干二净;照乡人的话说,就是天天被抓拿得净了市。外地来赶早市的人们若想吃早点饭食,这用不着犯愁。供销社对面巩保富包子铺里热气腾腾的包子已早早出笼,熬好的米粥也盛在坛子里用棉被盖着。“包子大,包子香;也有花椒,也有姜;一霎不吃馋得慌”,卖家一边摇头晃脑地吆喝,一边有板有眼地打着响指多少年过去了,其“马踏湖小夜曲”般的叫卖声响,至今人们仍犹闻在耳。20世纪80年代,村民搞起人工养殖,全村建有养鱼池5个,组织渔业联合体9个,所有产出大部分在本街销售批发。传统习俗中,早市交易至八九点钟几近尾声,耽误不了下湖洼劳作。当地民众称这种早市为露水集。发展延续至今,每天早晨,上市摊位不下于数百个,赶早市的人众逾千余。有一部分摊点一天到晚不收秤,成为常案子市摊。其中,最有人气、大宗批发成交数量最多的,还属常年兴盛的鲜鱼、鸭蛋、莲藕集散市。好多专业贩运鸭蛋、莲藕的车辆,还有特别制作的大型充氧运鱼车,一年两并头不歇轮子地搞内运外调,致使本省南四湖、安徽、安徽等地的鲜活水产,争相流转此地,甚至于假借着马踏湖的名气热销出去。此间,便成为辐射周边好几个省市的淡水鲜活湖品集散地。鱼龙湾庄的这条中心大街上,无论春夏寒暑,绝对寻不到真正意义上乡村的那种落寂僻静、佯懒疲沓;总是车流、人流不断,声浪飘喧,人气旺盛;既具水乡的风情韵致,又显闹市的气息氛围。过苇秋过苇秋鱼龙湾人习惯用“秋”来指代一年中的每个收获季节。麦收被称为过麦秋,秋收被称为过大秋,而收割芦苇便自然被称为过苇秋了。三个麦秋不如一个大秋长,而三个大秋不如一个苇秋忙。立冬之日割苇子。马踏湖的滩洼深处,被鱼龙湾人称为大北里。包括鱼龙湾庄在内的马踏湖区域内,近两万亩的芦苇历经了四季的风雨洗礼和阳光浴育,见识了暑寒的荣枯沧桑,像充满剽悍野性的汉子,从春的柔嫩、夏的蓬勃、秋的苍青,最终黄熟在冬的门脸前。因了这丰硕的收获,尽管立冬在二十四节气中似节非节,但在鱼龙湾人的意识中,却远胜过任何节庆,显得是那么的庄重而有分量。说来,在漫长的自然经济年代里,芦苇即是马踏湖区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和维系生计的重要财源。芦苇的歉或丰,决定着湖民百姓家道年景的贫困或富足。因此,世代的鱼龙湾人,便将湖中生长的芦苇敬称为朝天草。年年立冬之日的夜晚,都是湖畔人家的一个不眠之夜。半夜时分,湖沿上就聚起了准备入湖收割芦苇的人群。吆声喧语如同过大年,直热闹得护院狗不知咋叫,啼晨鸡不知咋鸣。只待时辰一到,大钟当当敲响,鸟枪排空鸣放,万千的舟船便向湖中贯阵齐发而去,气势如同百万雄师过大江。收割芦苇之时,可说是家无闲丁、户无歇妇、街无游汉,男女老幼齐上阵。收割、打捆、搬扛、舟运、码垛、抽选,是依序而生的一条龙作业。人们直忙得披星戴月连轴转,三顿饭食在湖洼。湖滩的芦苇厚硬如小实竹,割剩的苇茬硬实锋利。脚穿胶底或布底鞋踩上去,立马就会刺穿出一个血窟窿。于是,人们把生牛皮分割开来,或缝制成长及膝部的“腿子”,或缝制成护掩到脚腕的“脚子”。双腿先缠了裹腿布,然后将其当做长短筒靴蹬挂到双脚上。进入苇滩,这时再瞧,任怎样的苇茬也钻不透、扎不动。湖区的每一条如网般交织的河汊,这时都成了载运芦苇的运河航道。一只小小的木溜子,就能装载起码成山垛似的芦苇,然后在条条船道中各自排成长长的队列。舟行垛移,向湖畔驶去。从湖滩中割来的苇捆叫大原个子。一捆捆在阔大的场院里交叉斜立成“人”字形,逶迤着码垛开来,一排排,一列列,如编伍布阵,似沙场点兵。待后从中抽选,又高又粗的叫大苇,稍矮细一些的叫次苇,更为矮细的叫草苇。次苇可用来织箔,草苇可用来编帘。甚至剪下来的絮穗,也可以排成厚厚的毛花苫子,用做露天养育四色韭黄和实杆芹菜安全越冬的暖被。大苇破成篾子,便是用做编织炕席、囤苫、粮筐、抬篮、鸭笼、筛垫、锅盖片、各类渔具、笊篱、筷笼、蛐蛐房、苇哨苇笛的万能草。还有大姑娘、小媳妇随身带的编成六角花的小挎筐,其功用就似现今时尚女子携佩的小坤包,式样繁多,各具特色。20世纪80年代以前,芦苇属于国家统购统销物资。政府指令桓台县土产公司作为该业务管理机构,在鱼龙湾和华沟村之间土路以南的南苑家地位置设置了鱼龙箔厂。其主要职责是按照各生产大队拥有芦苇的亩数及人口数,按照政府定价征收相应数量的芦苇及苇箔。鱼龙箔厂始建于1955年,当时由长短各一的两排砖瓦到顶的平房作为办公场所及职工宿舍和配套用房,占地200余亩。该房舍建造所用的是清一色的红砖红瓦。那时代,在见惯了青砖硷脚茅草顶的乡人眼中很是独特显眼,于是人们称之为“红房子”。其四周挖有河沟,一是便于装卸芦苇和苇箔,二是万一出现火灾时易于救火。平时管理人员3至5人,主要雇用的是季节工。每到冬季芦苇收获季节,从各大队抽调部分人员,最多时20余人,帮着收购鱼龙、华沟、付庙、夏庄各个生产队上交的芦苇及苇箔。改革开放以后,芦苇不再作为湖区特产征收,可以自由买卖。“红房子”完成了鱼龙箔厂的使命。传统地缘婚姻世代繁衍生息在鱼龙湾的人们,以湖为生,靠湖吃湖,尽得渔利。因为贪恋此间的好风水脉气,男子轻易不外迁、不挪窝,久而久之便沿袭形成了以巩姓宗族人口为主的自然村落。鱼龙湾的女人出嫁,几乎离不开邻近的三里两庄,于是好多年中一直流传着“一等不出队,二等不出庄,三等、四等东西庄”的婚配戏谑之语。如果对此传统婚配习俗做一下梳理剖析,从中不难得出的结论:无非是历代女子难舍难分这一方富庶乡土,既是浓浓的眷恋情结的写照,又是传统意义上的价值取向坚守。这种地缘婚姻,致使在周围的三里五庄还衍生成了根系纠结、藤缠蔓绕的亲戚网络,被当地人形容为“十门九亲”。随便一个场合,几个原本互不相识的邻庄人凑在一块扯闲话,三言五语一论道,大多都能沾上点儿远近有别的瓜蔓子亲戚。改革开放的体制性转型,迎来的不只是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也促使人们发生了观念和思维模式上的转变。本村妇女特别是年轻女性,学历水平不断提升,知识结构持续优化,眼界格局越来越趋向宏阔,对外面世界的诱惑越来越难以抗拒。随着求学、就业形成的人口大流动、大迁徙之势,她们的婚姻观念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致使通婚圈越来越大。沂源、安徽古、安徽、安徽等地的女子先后嫁入,本村女子也远嫁到了沾化、济宁、泰安、菏泽等地,宣告了传统的封闭式婚配历史的终结。话语遗风外乡的“上埝子”人通常把起凤镇人唤做“洼里人”,而鱼龙湾人自然就是“洼里人”中的“洼里人”,并戏弄说他们说话的腔调口音里,总是带着一股子刷洗不净的洼汉子气。说实话,鱼龙湾庄的人世代在马踏湖中逮鱼捉虾、扒藕弄苇、搬泥头,生就了骨头,长就了肉,泥人就咋也改不了那股湖腥味。只要跟人一搭腔说话,就会立马抖落出那种被浸泡过了力的藻草根子味。不分男女老少,也无论说啥话,通常是一根舌头硬邦邦的、不打弯儿。比如,把割苇子说成“嘎”苇子,把喝酒说成“哈”酒,把南瓜说成“囊瓜”,把没有说成“呒有”,把哥哥喊成“锅锅”……还总在每句话的后梢上,续一个像“盲”“谩”“咹”“呗”“啊”“嗹”“唻”“办”等的话尾巴子,并加重了语气分量,捽着股子湖腥汤,足着丹田气夯出来,就活像嘣出了块黑硬泥头蛋,能把听话的人砸上个墩腚瓜子大趔趄。马踏湖一方水土,赋予了鱼龙湾人崇德尚义、豁达率趣、坦诚豪爽、宽仁友善的品格血性。跟人打交道时常懒得动心机,就如同窄船道里撑舟走直道;说出话来活像是鼓咚锣锵般铮铮作响没藏掖。外地人还评点他们说话,不光是嗙搭啦叱(率性粗放,缺少分寸感)的,而且那话头子的佐料里还满带着脆快、敦实、诮撇。这其中的寓意就是,坦率、豪爽、风趣,没有虚喧套,时而还沾带了几分讽虐的味道。这类俏撇话,通常就像在舌根子底下存储码垛着,张口就来,应景对味,丝丝入扣。乍一入耳,不大中听,甚至还会有一言半语的胳肢着你、刺虐着你,但这绝对是只伤皮毛不伤骨肉,挠痒一般,让你咂摸回味起来,就像抿了下两口老烧酒,辣乎乎,晕烘烘,只觉得舒服又畅快。难怪又有领教了这话语风格的人,就随和着戏弄说,鱼龙湾人只要一抿悠舌根子,那八成就是在往外“撇悠话”一分不严肃,二分打嘻溜,三分没正经。在鱼龙湾乃至起凤镇,甚至更广泛的区域内,人们大都熟知或听闻过这样一个人物巩遵悌。人们熟知巩遵悌,并津津乐道于其富有传奇色彩的传闻故事,是因为其集中代表了鱼龙湾人重德尚义、豁达率趣的秉性作为。巩遵悌,男,出生于1926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其家为富户。到他接手主持家务时,拥有农地苇田计3.6顷之多,名列鱼龙湾四大家之一。他财大,对待贫户气却不粗,以善心仁重闻名乡里。他明大义,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慷慨捐献财物,心系报国卫家的仁人志士。他知时务,早于1945年主动将私田1000亩献交政府处置,并带头减租减息;同时捐大豆120石,以资村内成立药社和俱乐部,受到人民政府的肯定和赞扬。作为开明士绅,被推举为县人民政府参议员。后又于1957年1月17日召开的桓台县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桓台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四清”运动时,巩遵悌受到不公正待遇,以漏划地主为名戴上了四类分子帽子,由此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但面对厄运,他看得开,放得下,心态始终波澜不惊,神情总是不卑不亢。1980年,县政府派人至鱼龙,宣布为巩遵悌平反冤屈。后又连续两届当选为县人大代表,并于1985年被起凤信用社特聘为信贷监督员。凡民众贷款额在900元以下,只要他签字出具担保函就一律审批放款。据说,后来有一年春节,一村民去给巩遵悌拜年,趴在地上实实在在磕了一个头,并充满歉意地说起当年开批斗会时摁他弯腰低头的事。他朗然一乐,说:“当年,我被你摁了一下头,那是阶级斗争形势造成的,不关你的事;再说也早就不疼不痒的了。眼下你给我磕了一个头,这可是你诚心诚意敬奉给我的情分。论起来,到底还是我老头子赚了便宜。”60岁那年的一日,他刚刚刮脸理发罢了,走在路上时,一后生打趣奉承道:“大爷,您剃了这一次头,看上去至少年轻了10岁。”他听罢,也打趣回言道:“看你这孩子,说话多么知心腑。要照你这么一说啊,我今日如果连起来剃上6次头,那不就成了个没满月的光腚娃子了嘛?”巩遵悌老先生,虽于2014年因病去世,却留下了许多好故事。白喜事鱼龙湾人通常把为老人举丧出殡,称为办白喜事。如果老人高寿而终,便视为乐丧。按传统习俗,可奏唢呐笙乐、搭台唱戏和鸣放礼炮以示祝贺。这可算是对生老病死看得足够洒脱自然的理念体现。此庄办白喜事,格外有复杂讲究的套数;与一些乡野老人攀谈,也颇有礼仪古风。作为一种地域精神表征,极易在他们身上归纳出些特色来。其中,与别庄明显不同的,一是在老人闭气后,长子举扁担呼指魂归西路,家人号哭。出门上路相送,无论冬夏雪雨冰霜,均须打赤脚。二是老人入土后的头一年的大年夜里,子孙们须到新坟前支锅生火,下交岁饺子,守坟过年。届时,墓地里灯影幢幢,天涯间寒风凄凄,团圆夜里黯追思。想来,这曾传承悠远的丧葬文化,其精神内核中,既饱含着对先祖至亲的血缘亲情和精神寄托,又承载着蕴含其中的亲缘情结、敬祖意识、寻根心理。孵售雏鸭在岁月的回响中,最高亢悠长的“鱼龙湾之声”,恐怕就是此庄人赊卖小鸭的吆喝声。1963年春,鱼龙湾4个大队联建大型孵化雏鸭的暖房,由传统的烧木炭为热能的缸暖改为烧柴草的炕暖。至20世纪60年代末,鱼龙湾庄已有好几处孵化雏鸭的暖房,俗称大房子。早年间,鱼龙湾人外出叫卖雏鸭,一般是肩挑浅阔椭圆的鸭箩,随着扁担上下颤动,迈着具有些许舞步韵味的步履串游四乡,所以被乡人称为“干挑儿的”。后来改用“国防”或“大金鹿”自行车驮运外出销售,草(母)鸭一般是赊卖,鸣(公)鸭通常是现钱交易。暖房孵化鸭蛋至出雏鸭,需28天左右。头一批为“头摊”,第二批为“二摊”……最后一批为“末摊”。说这话并不遥远,也就在几十年前,鱼龙湾的暖房孵化出的雏鸭,不仅销至安徽、安徽、威海等地,还远销、安徽直至东北三省。如果长途运销雏鸭,上下车船、中途喂饮、成活率保障等都是大问题。为保险起见,就创意采用了押运“漂蛋”的方式。所谓押运“漂蛋”,就是把即将出壳的孵蛋搬运上火车或轮船,并实施保温防震等保护措施;等到火车到站或轮船到码头时,雏鸭也就基本破壳出齐了。这个时点的雏鸭,往往最精神,最有生机活力,最显卖相,也就容易交易出手,所以说这个押运“漂蛋”的时间节点,要掐算得很准才中。说到江湖义气,其实,过去鱼龙湾人从事销售小鸭的行业的规矩,就满带侠义江湖气。因为其销售方式,通常不是现钱交易,而是赊货。就是买家在春天里将小鸭收下;卖家仅在一个小本本上记下买家报出的姓名,待到秋后至年底这段时间才去回收货款。在回收货款时,也可以用鸭子生的蛋作价抵账,被戏称为“子体赎母身”,等同是母债子还。这桩买卖,没有协议,没有合同,凭的就是仁义良心。只要在一个区域树牢了诚信的牌子,不仅货款回收率高,而且形成了年年必到的根据地。从某种意义上讲,鱼龙湾人远赴外地叫卖小鸭,无疑是财富、富裕、机会、冒险的代名词,曾给村民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子弟戏班别看鱼龙湾人说话的声腔里,带着股子湖腥草根子味,但组剧社、搭戏班、唱大戏却是着谱又着调。鱼龙湾子弟戏班,大约源于清朝同治年间。那时,逢年过节,总有几个好玩儿的又懂几分戏派行当的活跃分子,咋呼着凑成帮,你拉我唱地热闹一下。一是可以过过戏迷的瘾头开开心;二是连翻跟头带打旁连(侧手翻),“呼呼隆隆”地闹腾搅和着,可以让年味再稠上那么一点点儿。最初,仅是演唱安徽梆子、小吕戏之类,行腔走调也多是“四平”“二板”“北宫调”。小锣鼓三遍响通开台,豆腐梆子开板,板胡混子伴奏,甚至连土台子也免了,常常就在平身地场上开演。其时,村民巩云峰,艺名“叫天”,虽无缘入科班,但由于多年在外地当吹鼓手,跑“大棚”,见多识广:艺路宽,可谓江湖好手,演梆子戏嗓音洪亮,扮相做工俱佳,在敬德战罗成中饰演尉迟敬德极为出彩。至光绪二十年(1894)工京戏,出演文昭关二进宫等,是鱼龙子弟京剧班的先驱演员。艺名“来运”的巩允苓,于15岁时,即光绪十七年(1891)去高苑小班坐科学京戏,工小旦。19岁时,因嗓音倒变,又去潍县四喜班二次学艺,改唱老生行当。其唱腔圆润,扮相沉稳端庄。扮天门走雪中的老曹福,有涕垂半尺再收回,泪滚一寸挂脸颊的特技;而饰演徐策跑城时,纱帽展翅亦为一绝。延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请来了高苑大班“春”字辈的泰春、穆春两位科班老师教戏指导。鱼龙湾子弟戏班从此有模有样地发展起来,排演了双宫诰全龙珠三娘教子等梆子戏。之后,又聘请了南石桥的荣春前来导演排戏。经其指导传授,鱼龙湾戏班的李青梅(老生)、巩子喜(老旦)、巩献镇(青衣)等演员演技迅速提高,成为骨干,排演了朱砂痣桑园寄子八义图等京剧折子戏。民国十年(1921),巩允苓带京剧团来鱼龙湾唱了5天京剧,又将民众对京剧的艺术欣赏趣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932年秋,临淄北高阳“德”字辈出科、曾到“祥”字班坐科、饰演文武老生兼红净的地方名角德祥及武功名角连元,受聘来鱼龙村教戏,指导排演了取安徽黑松林红鬃烈马等剧目。演员阵容更加齐整强大,培养出了巩向津(老生)、巩曰禹(青衣、花旦)、李焕伟(武生)、巩曰民(红净)等新生代演员,还有李青梅、巩云涌等老演员领衔助阵,已能上演京剧及梆子戏百余出,演出水平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曾先后受邀到索镇、新城、博兴等地演出,名声大振。日寇入侵,国难深重,鱼龙子弟班连续罢演8年。抗战胜利,亡国奴阴霾一扫,新旧剧目轮番上演3年。1948年秋天,京剧演员李丹庭又前来指导排演了快活林狮子楼群英会战潼关等剧目。还有子弟班成员巩向津、李焕伟等,时常赴外地友情搭班演出,大开眼界和见识,掌握了许多新的唱腔和表演技巧,再回子弟班传授。众多知名演员如于龙群、路宝祥、刘永贵等,也来鱼龙湾子弟班站台助阵、客串演出、示范指导。从此,鱼龙湾子弟班健全了自己的乐队,戏箱和道具也较齐全。鱼龙湾人自恃达到了专业水平和配套实力,于是跃跃欲试,向整建制专业剧团发展。1952年9月,委派巩向津到淄博聘请了京剧艺人张洪君、王韵童、周有志、孙三等,以子弟戏班为基础,成立了桓台县新新京剧团。后因未得到县政府承认而作罢。翌年7月,众人又推选巩向津为团长,从广饶邀请艺人尹君秋任副团长、李云凤为司鼓,同时聘来田菊林、刘奎童、小坤童等名角,二度成立桓台新新京剧团,但仍未得到政府批准为县属剧团,只好于12月底再次解散。1959年,鱼龙业余文工团成立,先后演出了李二嫂改嫁沂河两岸送猪记红嫂等剧目。“文革”期间,有人将子弟戏班的戏箱,即服装、道具等视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招魂的“四旧”,打算全部烧毁。经过鱼龙湾民众,特别是子弟戏班绝大多数成员的舍身抗争,终于使价值5000余元的戏服、道具保存了下来。“文化大革命”期间,只允许演出几出革命样板戏,鱼龙湾4个行政村的业余剧团几乎排演了一个遍。由于年年演,岁岁唱,对于啥情节、啥唱词,演员、观众早已滚瓜烂熟。台上的角儿一旦咸肉吃多了,哑了喉咙,高音愣没唱出来,台下就撩一嗓口替他顶上去;新手一紧张难免忘了台词,台下就有人搭腔续下去。于是,有外地人说,在这湖畔,连呱呱子叫都带点儿西皮流水反二黄高拨子的调。那时的演出朴拙野悍,间或还插带些方言土话、诙谐幽默的卖萌逗闹。比如,最初排演红灯记时,淘换不着那盏红灯做道具,就用一铁壳暖水瓶代替,于是李铁梅就有了这么句台词:“奶奶,你又在擦暖壶了。”还有智取威虎山里,座山雕问杨子荣:“那年侯专员召集开会,咋光见到栾平栾副官,没见到你哪?”扮杨子荣的就胡扯说:“那天正是立冬,俺媳妇指派俺到大北里割苇子去了。”于是,就轰起台下一片笑骂声:“这些醺蛋东西和混账行子们,咋糗着猴子编排出这台词来了。”或许,在那娱乐内容贫乏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淳朴实诚的乡亲百姓们,也只有在这自我调侃、自娱自乐中才能感受到一种过大年的热闹和情趣。自1952年到1983年期间,鱼龙湾子弟戏班曾多次参加县里和地区的会演或调演,并受到高度评价,获得各类奖励。其中,由巩向津和巩保玉编导的京剧湖滨渔翁渡嫦娥,于1960年春节赴博兴县会演,获一等奖。1972年,代表桓台县赴惠民地区参加会演,演出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选场,荣获演出一等奖。1980年,排演了县文化馆创作的古装京剧神韵剑,代表桓台县业余剧团参加惠民地区观摩演出,获二等奖,领锦旗一面。鱼龙湾人组剧社、搭戏班、唱大戏的瘾头越来越大了,就要正儿八经闹花样,玩排场。1963年,鱼龙湾举全庄之力,在原巩家老坟场地上兴建剧场戏园子。这在全县乡村可是头一筹。当时,全庄4个生产大队各派出了一名拔尖匠工,即张经爱、巩保仁、许成会、巩宜明,承担观摩设计、施工建造重任。他们不负使命重托,奔赴多个城市考察观摩,融汇各方优长之处,制定了结构、构造、式样、材料和施工工艺方案。戏楼台面坐北面南,东西长19.6米,南北宽15.87米,檐高7.8米,楼帽为单檐歇山顶式样,梁架结构为硬山搁檩式,额枋、月梁、斜撑、雀替等雕饰各种浮雕图案及立体木雕。整个戏台雕梁彩宇,装饰性较强。设有高度1米的砖木结构台基,两侧有楼梯与看台相连。后有4.5米通长空间的后台化妆、器具、演员休息间。前面两侧进中4米处各南北向匀立3根顶梁柱,并相应将台面分为3部分:中台明间为约130平方米的表演区,左厢室为乐队伴奏处,右厢室为指挥、监演区。为增加舞台声音共鸣效果,台板下面均匀布有24个大瓮,同时兼做台面横梁支撑。戏园子建成后,成为那个时代鱼龙湾的地标建筑,为鱼龙湾人大大长了脸面。鱼龙湾传说据说,马踏湖中鱼龙湾原来水面有几百亩之阔,水深不可测。附近渔民约定不准下湾捕鱼,只准向湾内放生。每年清明节前后,总有一些善男信女特意从外地买来活鱼放生。久而久之,湾中鱼多且大,湖区人称这些大鱼为仙鱼龙。传说,有一年的七月十五日,一乡民撑舟晚归,途中忽然寒风骤起。顷刻间,纷纷扬扬竟下起了大雪,冰封湖面。朦胧中见一老者须发苍白,由冰上缓缓而来。乡民正值愕然,老者却含笑说:“后生勿惊,吾乃龙窟主人,特邀你去吾处安身,以防冻坏。”说罢,用手一招,乡民便飘然跟随而行。左拐右拐,不多时,眼前豁然开朗。只见街道纵横,霞光冉冉。前面现出一座漆黑大门,上写“鱼龙洞庭”4个金光大字。老者进门即呼童唤仆,设美酒佳肴款待乡民,并说:“此亦是家,只管放心。”乡民想问什么,老者说:“不必多问,日后便知。”乡民在酒足饭饱之后,遵老者所嘱,昏然睡去。第二天醒来却依然身在船上,安然无恙。天明日出,冰雪消尽,湖上仍是一片初秋景象。回到村中,备言其事,大家都认为这是鱼仙显圣。于是,众乡民纷纷置酒菜在湾边祭奉那位怜贪济苦的鱼仙。此后,每年三月十五日在湾边放生,七月十五日放荷灯、扎花船祭奉鱼仙,成为湖区的习俗。(魏玉庚)【本文选自淄博政协,特此感谢原作者】小鸭子能放生吗,安徽今天哪里放生鱼,放生回向给自己的回向文为儿子放生鱼该怎么做,福建适合放生的地点,北京放生淡水龟的地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