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放生,不限发心,添加微信为您解答:①家兔放生、②放生的功德福报、③深圳放生有哪些地方等清远放生相关问题,每日放生,风雨无阻,从不间断。敬请登记,不限发心

玄光法师:不得不指出的错误


心灯(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影:张艺颖)

去放生鱼如果死了还有功德吗

随意的翻看了一下陈坚博士写的心悟转法华一书,还是发现了里面的一些问题。起初也不想说什么的,但后来又担心入佛未久之人,可能会由此而谬解了佛法,觉得有不得不说之责任在。

大闸蟹可以放生到公园湖里吗


在心悟转法华的第129页,陈坚博士将“一谛”与“第一义谛”混淆起来,而且还直接将“世谛”当作“第一义谛”来解读,这完全是没有深入到佛经教里面去,而导致的错误理解。“一谛”也叫“一实谛”,这个他倒没说错。确实,“一实相妙谛”简称“一实谛”或“一谛”。但接下来在引用涅槃经关于“第一义谛”和“世谛”的一段文字的时候,就没有把这段文字的意思吃透。涅槃经卷十三中:“文殊白佛言:第一义中有世谛否?世谛之中有第一义否?如其有者,即是一谛;如其无者,将非如来虚说耶?佛答曰:世谛者,即第一义谛,有善方便故,随顺众生说有二谛。”这段文字本来也没啥难于理解的深奥道理,佛与文殊菩萨一酬一唱,无非表明“世谛”与“第一义谛”是圆融不二的,它们被统一在“一谛”里面。“世间万法”既是“一谛,也可以是“二谛”,为了方便度众生的缘故,还常常开示“二谛”。稍稍懂点佛法的人,一看这段文字就会明白,“世谛”与“第一义谛”其实是对“一谛”的另一种诠释方法。虽然“二谛”是一种方便说法,但也不是无凭据的虚说。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二谛融通”、“三谛圆融”的意思来。但绝对不会是像陈博士那么去理解的,“世谛”是“第一义谛”,“真谛”不是“第一义谛”。事实上,“真谛”是“第一义谛”的异名,“世谛”是“俗谛”的异名。

怎么放生鲤鱼


在这里,陈博士不仅将“世谛”与“第一义谛”、“一谛”相混淆,还把“世谛”当成“唯一真实”,当成“究竟”,把“二谛”(既把“世谛”拣去、就只剩下“真谛”了•此后凡是括弧中的文字都是本人加注)、“三谛”、“四谛”都当成方便。还拿智者大师在法华玄义中的“醉汉看日”当说辞。不知大师说的就是凡夫与小乘根机的人迷惑眩乱,不能洞达一切世间即是“诸法实相”,故只能跟他们说二、三、四等。此“诸法实相”即是“一实谛”,亦即“一谛”,但左面看是“世谛”,右面看是“真谛”。“世谛”、“真谛”无非是从不同角度看去的意思。假如固执地只从一个角度看去,而排斥另一角度的所见,就起不到相互证成的作用。这么看问题往往会带有偏面性,不够全面整体。其实真、俗是平等的,并且共同构成了“二谛”,怎么陈博士独独把“世谛”从“二谛”中拣出来,唤作“第一义谛”和“一(实)谛”,标榜为“唯一真实”和“究竟”呢?

放生家猫要注意一些什么


“第一义谛”是什么?诸法毕竟义,彻法源底义,妙高峰顶无立锥地义。“世谛”是什么?世间幻有义,森罗演布义,众相山中气象(变化)万千义。从何而说“世谛”是“第一义谛”,是“一(实)谛”,是“真实”、“究竟”耶?若说“世谛”是“真实”、“究竟”,那么与之组成“二谛”的“真谛”,以及“三谛”、“四谛”,岂有不“真实”、不“究竟”之理?若说二、三、四等非是“真实”、“究竟”,那么“世谛”更加不是“真实”、“究竟”,而凡夫认为的“世间实有”是一种妄见,当然更加没有资格担当“真实”、“究竟”的角色。陈博士独独以“世谛”来标榜“真实”,而排斥二、三、四等,难不成是因为“世谛”带一个“世”字,后面又是加了一个“谛”字,可以玩文字游戏,将之理解为“世间实有”是“谛实不虚”(真实、真理)的缘故?难怪乎他在书中会写出那么一段,不知从什么地方断章取义来的,还是自己凭空想象出来的,挨不着边际的文字。他这么写道:“佛将‘世谛’立为佛教的‘第一义谛’,(指鹿为马!)这说明了佛教本来就是强调现实主义(是现实而非幻有?)之归趣的,(这是世谛嘛?)并非像坊间所认为的那样佛教是在鼓励人们逃离现实世界(世界或世间是实有的嘛?)。”很显然,他对“世谛”的理解有点偏,跟“世间实有”的观念很接近,这是稍懂佛学的人都可以看得出来的问题。他还写道:“虽然有些佛经也在讲出离,但这都是随顺众生根机的方便,绝非究竟。”

放生什么乌龟品种


到底谁究竟,谁不究竟?客观的说,真正大乘根性的人,他的出离比小乘更为彻底,更为究竟。因为只有对于世间有彻底无染的信心,以及有人、法二无我的观照智慧,能做到出污泥而不染,才敢在这个世间逗留。小乘之所以急于取证涅槃,就是因为他们的出离心并不彻底和究竟,他们还有法染。真正安住于世间而度众生的,一定是具足出离心的菩萨。只有狭隘的出离心的,一定是小乘。而没有出离心的,一定是凡夫。小乘的避世出离,确实不如菩萨的入世出离究竟。但菩萨的入世出离,也是一种出离。谁说没有出离才是究竟呢?难道执着世间为“实有”而不知出离的凡夫,比出离心完备的菩萨还要究竟?绝对没有这个道理。


再说说“醉汉看日”这个譬喻。智者大师在法华玄义卷二里面的原文是这样的:“大经云,所言二谛,其实是一,方便说二。如醉未吐,见日月转,谓有转日,及不转日。醒人但见不转,不见于转。转二为粗,不转为妙。三藏全是转二,同彼醉人。诸大乘经带转二,说不转一。今经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不转,一实,是故为妙。”


大经就是大般涅槃经。在这里大师巧妙地引用了涅槃经卷二的醉人喻。我们再看看智者大师的传人,天台宗第九祖湛然大师,对这段文字的注解,就会明白一切的。这个注解的前面部分,倒是引用了涅槃经卷二的原文:
“•••(引文前段略)如彼醉人,见上日月,实非回转生转想。众生亦尔,为诸烦恼无明所覆,生颠倒心,我计无我等。(后面是湛然大师自解)当知比丘,无明未吐(未除),谓有二谛,本日如一谛,转日如世谛,此带实二谛也•••”


这里已经很清楚的告诉我们:众生无明未除,如醉人未吐不见本日一样,见不到真实的“一谛”,只知道有“二谛”。小乘根性的人,不能直接领悟真实的“一谛”,只能通过分析世间无常变坏、苦、不净,来把握他们自认为的真理。虽然他们向往的是真理,但是见到的并非真正的“实相”真理,而是“空”理。无常变坏等是“世谛”,透过“世谛”而领悟到的“空”理是“真谛”。由于望的是真理,所以此“真谛”其实是对“一谛”这个实相的模糊认识。就像透过“转日”望“本日”,虽然未必真是“本日”,但还是能望见“本日”的轮廓。此“真谛”即是“一谛”实相的轮廓。因此把这个“二谛”指为“带实二谛”。当然所谓“带实”,这是站在更高角度来看的,或者说到了该开显和挑明的时节因缘才予以说破的,仅凭籍因缘尚未成熟的小乘根性人自己,是很难接受和领会的。


从上面的解释可以知道,是“真谛”里面隐着“一(实)谛”,不是“世谛”里面隐着“一(实)谛”。“一(实)谛”和“真谛”诠释的是常道。而“世谛”所诠释的是无常之道,只有通过“真谛”的毕竟空义对其再否定,才能回归到常道上来。犹如透过“转日”(世谛)见“本日”轮廓(小乘真谛空不彻底),若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就彻底透过了(大乘真谛之毕竟空义),就真正见到“本日”了。毕竟空故,于世间一切诸法已无障碍,心无芥蒂方能含容万法。以人法二空之自在我,能融入世间,契合实相中道,步入“世间相常住”的常道。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还可明白:本日代表真实(非凡夫所见实有),转日代表幻有,轮廓代表空。那么一重“二谛”是,转日“幻有”为“世(俗)谛”,本日“真实”与轮廓“空”合并为“真谛”;另一重“二谛”是,转日“幻有”与轮廓“空”合并为“世(俗)谛”,本日“真实”为“真谛”。(详细请参看法华玄义七重“二谛”说,或参看沈海燕教授的境妙究竟从〈法华玄义〉中看天台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