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七放生七条财鱼

1、七条鱼代表着吉祥和财运,不管是养鱼还是放生一般都是七条,鱼一般单数最好。

2、其实放一条或者是多条都是可以的,主要是看你在放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态,心诚则灵,不要因为放生而放生,要有一种普度众生的感情。

3、放生即赎取被捕之鱼、鸟等诸禽兽,再放于池沼、山野之中;佛教称行此仪式之法会为放生法会(简称放生会)。供此放生用之水池,称作“放生池”。

4、佛教提倡放生,源于《梵网经》所列四十八种轻戒中第二十——“不行放救戒”,“佛子应以慈心行放生之业,因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世世皆由彼受生,故六道众生悉是我父母;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

5、有一次,我买了两只甲鱼,本来附近有个池塘可以放的,但想到那个塘又浅又小了点,甲鱼寿命本来也长,放在里面,总有天会被人弄起来吃了。于是坐车来到江边,放到江里。其中一只甲鱼,一放到水里,就径自游走了,但另一只甲鱼,总是不走,总在浅水里打转转。还想游回头,往岸上爬。我想,这鱼真傻啊,放了都不知道走,于是捉起来,丢远一点水中。不料他还是不走,又往回游,我就奇怪了,觉得这鱼还不是一般的傻。就看着他咋回事,他爬到水最浅的地方,居然朝着我停下来,把头伸得老长,向上竖起,对着我喷了一下水,再点头。然后缩回头,转向朝深水区游走了。

6、我简直懵了,实在说不出心中是种什么样的感动:原来这世上的畜生之类,也如此通灵,这是铁的事实啊!我放他走,另一只走了,他在打转,打转是要向我表谢意啊,我还以为这只甲鱼傻呢!把他丢到远一点,他也不游走,非要转过头游回来,向我顶礼致谢,然后头也不回的游走了!这不是灵龟,又是什么?这个事例,说起来象童话故事一样,但确实是真实不虚的亲身经历,可惜我没有带相机,没有把这个场景照个相作为留恋。

7、众生有灵,灵性如此,理当爱惜!我们为什么还要杀生?为什么还要结怨?不管怎么样说,生命都是美好的,乌龟甲鱼中也可能不乏一些特别有修行的,有灵性的一类,不光乌龟,其它动物,又何尝不是如此?

8、你放生,畜生都知道如此感恩戴德,是不是功德无量的?

9、你杀生,吃肉,畜生对你的怨恨呢?是不是罪莫大焉?

10、众生皆有灵性,劝君爱惜生命,多放生,莫杀生!

二、广西放生步骤

1、尽可能多放生,几条都可以,越多越好。数量多的话可以打氧气,选择一个尽可能安全的水域放生。

2、中国汉地的放生活动古已有之。狭义单指人命;广义则指一切人命与禽兽。《孟子》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道家曰天道好生、天人合一。都体现了古人保护自然、爱护生命的精神。早在鲁国时期,中国汉地即有在特殊日子放生的说法,甚至已出现了专门鸟以供放生的情况。但持续、广泛的放生习俗的形成,还是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记载释迦牟尼当年为流水长者子时护生、放生的事迹。

3、中国汉地的放生活动古已有之。《列子·说符篇》载:"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善!'"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汉地即有在特殊日子放生的说法,甚至已出现了专门鸟以供放生的情况。但持续、广泛的放生习俗的形成,还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

4、佛教是一个注重培养慈悲心、主张非暴力的宗教,佛门第一戒即为戒杀,佛经中讲述佛陀及其弟子过去生中放生护生的故事极多。尤其是大乘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无量劫中同为六亲眷属,强调要普度众生极力宣扬戒杀茹素、放生护生。中国佛教的放生,是与戒杀念佛之行仪紧密相连的。戒杀是五戒、十戒等之第一戒,向来为佛教徒所严守。南朝齐、梁之际,佛教徒即依据《楞伽经》卷四中"不应食肉"等语而行断肉。

5、祸从口出学佛人必看应怎么说话

6、言语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工具,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善言能令人心生欢喜;口出恶言,除了令人生恼,还须自受恶业苦报。

我生日放生甲鱼怎么说话的,放生鱼为什么放7条

7、修学佛法,修正的是我们身口意三业。一位学佛人,说话应把握方法,尽善尽美。有人说忠言逆耳,我常反问:忠言一定就要逆耳吗?

8、善言,不仅体现了自己的修行,也能让外人对佛法生起信心。生活中很多矛盾是非大都是从口生起,所以学习说话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本文就从此点出发,用佛法的理念和阐述如何说话。

9、《杂譬喻经》上记载,以前有只甲鱼遭遇枯旱,湖水干涸,不能到达有食物的水池。这时有只大鹤来到旁边,甲鱼求它帮助,大鹤就把它衔住飞过城邑。甲鱼一直不肯沉默,不断地问:“这是什么呢?”大鹤就开口回答,刚一开口,甲鱼就坠落地上,被人们屠食。我们不注意自己的口舌,就和这个比喻一样,随意开口诽谤或赞叹,容易成为堕落之因。-

10、佛教所说要善言,主要是从出发心来说,并不是让你一味的去说好话。首先要明白什么对境绝不能诽谤,什么对境绝不能赞叹。语言上的取舍是一个大问题,这些方面一定要学好,日常生活当中处处要谨慎。如果没有正知正念,一天以自己的口舌就可能造下弥天罪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