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放生时如何回向家人祈福呢

1、罗荃寺位于大理海东罗荃半岛,山门临洱海,背靠玉案山。寺院始建于唐,初名“观音院”,唐天宝中,南诏王阁罗凤赐神僧罗荃法师“东崖地”,为之建寺,寺因人名,故为“罗荃”,岛名亦同。罗荃法师到九十六岁圆寂,其徒建舍利塔于玉案山,即罗荃塔。罗荃半岛鼎盛时期有八大寺宇,僧徒达八百之众,讫建寺至今,1200余年来,高僧辈出,曾有大理国圣德帝段素贞在寺八年之久,更有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曾经在罗荃寺宣讲《妙法莲华经》,弘法佛法。其间,虽历经兴衰,然代有大德中兴。

2、天镜阁在洱海东岸、金梭岛北面罗荃半岛上。半岛是玉案山向南延伸余脉。南诏晚期,曾是洱海边佛教胜地。现流传许多密宗神话。

3、据史志载,罗荃半岛上在南诏时建成一寺一阁和一塔。罗荃寺,半岛东面临海坡谷里;观音阁、罗荃塔曾耸立在观音阁北面山脊上。观音阁因地势险要,有“山环吞海,澄然如镜”景色,也叫天镜阁。元代有宣慰史(传送政令官员)李京游天镜阁后写下“银山殿阁天中见,黑水帆樯镜里过”名句。天镜阁是洱海四大名阁之一。除观音阁(天镜阁)外,洱海西岸才村浩然阁,洱海南岸团山珠海阁,洱海北岸江尾水月阁。四阁遥相呼应。

4、观音阁毁于明初。现观音阁是后来修建的两层楼阁,供奉观音菩萨。观音阁不远海上有一暗礁,称它定海桩。据载,南诏王凤伽异曾让人在石上刻了“国门在此”几个大字。这块礁石是白族民间传说《望夫云》中石骡子。传说南诏公主与猎人相恋私奔到苍山上,罗荃法师使法术降暴雪想冻死这对情人。猎人为御寒,飞到罗荃寺盗八宝袈裟,被法师打入海底变成石骡子;公主精气化成望夫云,常在苍山玉局峰顶出现。这时洱海就掀起狂风恶浪,从海底吹现出公主情人石骡。现在这块礁石已露出水面,被船家当作航标。

5、“此次在妙峰山德云寺落成的名家书法碑林,有包括国学大师、书画大家启功、李铎、贾永等名家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云南当代第一碑林!”德云寺主持、当代著名画家、书法家释印严今日在云南大姚表示。

云南放生鱼在哪里,云南大理千年古寺——罗荃寺

6、据介绍,此次建成的妙峰山名家书法碑林共一百零二块字碑,是释印严法师于二00五年开始收集的。该碑林分为“妙峰山书法名家碑林”和“妙峰山名家书法碑林”两部分树立。目前,所有碑林的字画均已送交云南省档案局保管。

7、云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释崇化说,妙峰山名家书法碑林的建成,将对提升妙峰山的知名度和文化内涵起到积极作用。

8、云南省著名考古学家李昆声认为,通过碑林各大名家书法,可以体会到妙峰山的历史和妙峰山文化的独特韵味。

9、位于云南大姚县的妙峰山,是滇中佛教圣地。区内峰奇水秀,古柏参天,建于明崇祯二年的德云寺,整个建筑群体雄伟,庄严肃穆,精工细致,全寺占地二十五亩,现存房间二百一十八间,亭、坊、池阁交错,柱、檐、楹、碑刻相互映衬,绘画、雕塑细腻美观,虽经历三百多年沧桑,仍然保持完好,光彩夺目。德云寺现为云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稿源:中国新闻网)

10、近日,泸水县森林公安局成功救助并放生一只三有动物云南貉。

二、求子放生什么好吉利呢

1、经辨认,该野生动物为云南貉,属三有动物(有益的和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在确认各项生命体征正常,具备野外生存能力后,泸水县森林公安局民警便将该只云南貉带到适宜生存的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归自然。

2、近年来,泸水县森林公安局通过开展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专项行动以及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宣传,群众主动参与到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仅今年就受理群众举报有关野生动物的案件5起。

3、2019年10月9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云南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研讨会在昆明召开。会议由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以“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的云南实践和经验”为主题,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共同研讨云南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理论实践、经验做法、路径走向,促进云南宗教坚持中国化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4、全国性宗教团体代表、专家学者代表,云南宗教、社科工作部门代表,省级宗教团体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为云南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工作把脉、建言献策。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佛教协会驻会副会长、大理州佛教协会会长、大理崇圣寺方丈崇化法师参加此次研讨会,并在研讨会上作了发言。

5、研讨会上,崇化法师以“坚持中国化方向是云南宗教健康发展的根基”为题,就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思想体系;加强宗教团体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宗教人才培养;发挥宗教团体在推进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作用;努力推动宗教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五个方面作了论述。

6、崇化法师表示:在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通过宗教界的持续努力,使我省宗教经过自身建设和自我调整,在经典阐释、宗教制度、宗教组织、宗教礼仪、宗教艺术等方面,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调适和改变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传统、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的方面,去除不符合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内容,自觉与中国文化和国情特点相融合,塑造爱国进步、和平包容、与时俱进的中国宗教品格,实现健康传承发展,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7、全国宗教领域专家学者代表、部分全国性宗教团体相关负责人,云南省统战、民族宗教工作部门、省级宗教团体相关负责人,以及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和全省各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代表共100余人参加会议。

8、佛教三大语系在中国汇归一处,因缘和合,传承弘阐,蔚为中国佛教的波澜壮阔,洋洋大观。然而,传布于彩云之南的我国南传佛教,对于我们这些面对山重水复的时空阻隔的汉地佛教学人来说,总有一种更多的神秘,同时,也还有一种更多的景仰。因缘际令,笔者有幸也以在2005年一年之中两度前往云南南传佛教地区。十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笔者参与中国佛教协会组织安排的云南上座部佛教调研。十二月十日至十六日,笔者又参加了在云南思茅景谷县举行的中国佛教协会第三次南传佛教工作会议。藉此工作机缘,笔者景行景照,巡礼中国南传佛教,感慨万千!

9、千里来寻,一路上,心际照海回响萦绕着傣族名曲“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悠扬旋律,十月十六日下午,我们来到了阳光下的西双版纳,迎而而来的是一般热浪,映入眼帘的是风格独特、错落有致的南传佛寺。走入高耸深邃的佛寺,瞻礼简洁庄严的佛像和佛本生壁画,我们好象看见佛陀从古印度,经过斯里兰卡、泰国、缅甸,朝着云南西双版纳款款而来……。

10、传说,佛陀在世时,曾巡行印度周边各地,也曾到过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和德宏一带。我们知道,佛陀圆寂一百年之后,约在公元前五世纪举行第二次“结集”时,持守佛陀原始戒律和教义的一派,形成了“上座部”。此后,上座部佛教从印度向斯里兰卡方向南传,形成“南传佛教”。南传佛教又经由斯里兰卡向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传播。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左右,南传上座部佛教经由泰国,传布到了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后来在西双版纳勐混总佛寺发现的《佛陀之教史话》记载,公元615年,佛教从缅甸孟族地区传入西双版纳,建立了西双版纳第一所佛寺——瓦巴姐佛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