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昌财鱼去哪里放生

1、放生功德第一-
放生是救命的行为功德至大,非其他小善所能比拟!-
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梵网经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放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
谛闲大师云:不杀为诸戒之首,而放生为众善之先也。-
妙善大师(金山活佛)云:最好的消业方法,莫过于放生,世界上最大的恶业莫过于杀生害命,反过来说,世界上最大的善业是莫过于戒杀放生,所以放生是最大的功德。你能依我的话,赶快量力买生物放生,就能增福延寿的。-
李炳南老居士云:放生是救他生命,解他痛苦,佛戒第一不杀,天有好生之德,可以想见功德之大,所得善报无量无边。-
上等功德,除了断缘外,必须兼放生,佛家有一句话说:救一众生,胜造七级浮屠。七乐浮屠就是寺庙的七层宝塔,这样看起来就知道救一个众生的功德是多么大。-
一切众生不但是过去父母,亦是未来诸佛,你放它的性命你就是菩萨,圆因师父云:「每一个众生最宝贵的是自己的生命,杀了他,他最恼恨,冤仇结得最深,所以说杀业最重,每一个众生最珍贵的还是自己的生命,救了他,他最感激,福善积得最深,所以说放生第一。-
放生就是救急,与其他的功德不一样,放生是救性命垂危,朝不保夕的受果受难的众生,我们一放生,当下众生就免除死难,重拾生机,我们不放生,众生就只有受宰待杀的唯一死路了,放生是救急救命的行为,所以功德至大,非其他小善所能比拟!-
放生最重要的是皈依以及念佛。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畜生。」物命在经过三皈依仪式后,承佛法僧三宝加持,畜生报尽,不再沦入三恶道中,得以转世超生,并且物命亲闻「南无阿弥陀佛」圣号。六字洪名盈盈入耳,既植道种,他日因缘成熟,必能值遇佛法,念佛修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断六道生死轮回,此乃放生中之大放生,是放生中最重要的意义。-

2、我母亲生前追求故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让我给她念佛。可我当时没皈依、没信佛,没能在她临终时念佛,因我的过错,没有让我的母亲如愿。现在念佛回向给母亲她还能往生吗?

3、如果你母亲当时没有往生,就已经投生到其他地方去了。现在你尽点你的责任,平衡一下你的心理就可以了。

4、已经投生了,你再让她往生就悔之晚矣了,所以不要失去机会啊。

5、我们的孝道,最大的孝道,就是帮助父母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人子女的人对于这一点,一定要有高度的重视。

6、一切世间的孝道,让父母吃得好、穿得好等各方面,都远远不如让他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来的利益大。大家在这一点上,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

7、菩萨连自己的功德,都愿施与给别人。把自己所积的功德,为了别人的幸福,转向给别人,叫做“回向”(parin!a^ma),这也可说是博爱精神之大乘佛教式的发展。

8、回向偈乃课诵或法会结束时,将读经之功德回向于自他或死者,使其成佛往生之文。例如法华经化城喻品所载之偈(大九·二四下):“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9、另如唐朝善导之观经玄义分序偈(大三七·二四六上):“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皆为一般常唱诵之回向文。

10、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二、合肥哪里能放生鸽子

1、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2、若有见闻者,皆发菩提心,

3、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4、是说愿把我修行的功德全部给众生,

5、使大家离苦得乐,死后都能往生极乐世界。

6、梵语pari^n!a^ma。又作回向、转向、施向。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槃。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稳。诸经论有关回向之说甚多。

7、依般若空之说,若了无回向者、回向法、回向处之心相,方可谓真回向。鸠摩罗什译小品般若经回向品(大八·五四八中):“无有法能回向法,是名正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略)诸佛不许取相回向故,(中略)是回向取相分别故,名为杂毒。”

把放生的功德回向给父母,放生的功德-

8、慧远之大乘义章卷九分回向为三种:菩提回向,回己所修之一切善法,以趣求菩提之一切种德。众生回向,念众生故,回己所修一切善法,愿以与他。实际回向,以己之善根回求平等如实法性。

9、于华严经疏卷二十六中,澄观列举十种回向之名,而总括为菩提回向,即回因向果、回劣向胜、回比向证。众生回向,即回自向他、回少向多、回自因行向他因行。实际回向,即回事向理、回差别行向圆融行。除上述八种回向外,回世(世俗事)向出世(求佛道)、回顺理事行向理所成事二回向则通于果(即菩提回向)及实际回向。

10、依净土宗之说,回向有往相回向,回施自己过去及今生之功德于众生,而愿共生净土。还相回向,已生净土后,生大悲心,再回入此土教化众生,以期共向佛道。


参考资料